表面上看厌学是外部环境学习压力和儿童内部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,但其核心是家庭功能的缺乏,造成父母无能为力让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,也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与心,情绪与情绪之间的交流不顺畅甚至停顿。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互不信任,互相责备,愤怒和失望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厌学冲突,只是一种载体,承载着多年来儿童内心压抑的不满、怒火的爆发,以及对死板的家庭交流方式的反抗。
因此,在厌学发生前,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就已充满了隔阂,无法真正地互相了解,无法互相帮助,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难题。在儿童与情绪调适之后,孩子的积极性才会真正开始,上学和考试都只是技术上的难题,很容易被克服。并非父母征服孩子或征服父母,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达到内在的和谐,产生平稳、稳定的亲密情感流,这是彻底解决厌学问题的前提。父母要花很多时间仔细思考孩子,思索自己,改变自己,一点点地影响孩子。
对父母而言,他们对孩子的厌学行为,往往很难从两个心理层面去平衡:
首先是对孩子持温和的接受态度,还是凶猛拒绝的态度?
二是坚持规则还是妥协让步?
对于最终成功的父母,应采取几种策略:尽量避免采取凶猛的拒绝态度。
但这样做确实不易。大多数父母在初期就采取了这种恶毒的拒绝态度,结果肯定是把事情搞得更糟,逼得更棘手。但有几个父母禁不住要重复犯这样的错误,结果又进一步,后退两步。甚至有一些家庭由于父母的固执,父母与子女的斗争可能持续终生,所谓“两败俱伤”。父母往往有两种情况,一是坚持某些规则,如不准玩手机、拉孩子要上学等,这段时间往往变得暴躁,孩子可能被动妥协但不会持久,往往很快退却,并会累积怨恨;
还有一种是父母对孩子的逼迫,如早晨不起来,不肯上学,父母虽生气,最后作了让步,却依然咬牙切齿。对此,很多父母会想,我都妥协过好几次,但对孩子为什么仍然没有影响,殊不知,你咬牙切齿让孩子很清楚。
实践中你会发现,无论在什么情况下,只要父母表现出凶恶和排斥的状态,对孩子最后的改变就没有哪怕一点帮助。小孩会感到你内心并不接受他,完全否定他,他的内心仍然和父母隔离。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,那就是父母要尽量让孩子们心底下臣服,父母对自己过去的养育方式在心里真正认错了,对孩子目前的状况采取接纳态度。
因此,父母必须坚决杜绝粗暴拒绝的行为和心理。保持温和的战略。
为了让父母们有一个更好的方法,如手机的使用时间,作业完成的次数等等,父母应该尽量坚持,但要保持温和和坚定的态度。这时,孩子通常的反应就是哭喊、死里逃生,家长们依然要保持温和,即使生气,也不能暴怒或失态,要尽量克制。试着告诉孩子父母这么做的原因。
一般而言,如果父母坚持这样的原则,但同时也接受孩子们的情感,孩子往往很快就会败北。这样,在断网、接电话以及坚持要孩子完成作业等方面,都很有效。以父母对子女的决定能力为前提,夫妻之间也要互相配合与支持。
在某些情况下,为了接受自己妥协的决定,为了尊重孩子的特殊性,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也采取折衷的态度,比如同意孩子那天没有上学。独特性是指,孩子的反抗性特别强,以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特别大的问题,导致孩子性格扭曲比较严重,近期有较大的心理创伤,如家里人过世等。父母要有勇气,保持冷静、接受的态度看待这一妥协。但内在的港合词是:孩子心里还没有准备好,有些地方还没有修道,希望就是陪着孩子开始下一轮努力,妈妈爸爸也有足够的耐心。一次妥协,也许意味着前期努力受挫,但这无关紧要,这种退让属于进一步,退零八步,退却了,实际是有小的进步。小的进步是从哪里来的?那是因为孩子觉得你是有一部分接受他,等待他,是爱的耐性。本质上,厌学是孩子收起僵化家长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,尽管这样做会导致孩子自食其果。许多时候,我们可以从试探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出尔反尔的行为,承诺了不做,似乎在考验父母的耐心,考验父母对自己的接受程度。又好像呼喊一遍遍,让父母看着自己,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苦难,能真正地接受自己的种种特质,原来都是父母、老师所没有接受的。
我经常注意到,在孩子以极端的方式打击过家长后,如果家长在妥协,并伴有接纳态度时,孩子反而会往好的方向发展。比如因为上学就谈好了就不去了,妈妈爸爸如果没有责备他,反而表现了平静,孩子在家时,反而会认真地看书。但如果他以极端的方式对父母一拳后,父母又表现出暴躁或破口大骂,孩子不但退后一步,很可能还会退学三步,不但不去上学,晚上也不睡,玩游戏。事实上,父母的付出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,孩子完全能感觉到,你建设性的付出越多,孩子回来也越快。父母付出的破坏越多,孩子回归得越慢。
无聊学习是孩子对父母亲密需求的一种呼唤,希望家长能够真正理解厌学问题的核心,从现在起,做一个真正具有爱能力的父母。使父母与孩子的亲近感能稳定、顺利地流动。